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股票配资平台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-券业大瓜!国信吞并万和,证监会灵魂四问来了!
吃瓜群众速来!国信证券要收购万和证券这事儿,终于等来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!5月23日,这份文件一出,小编我立马开启吃瓜模式。
文件里三大核心问题,简直像探照灯一样,把这51.92亿的并购案照了个底朝天。
从4月10日受理到反馈,才用了43天,这速度,杠杠的!跟国联收购民生(42天)、浙商拿下国都(48天)有得一拼。
监管爸爸这是啥意思?效率这么高,背后有啥深意?券商并购潮遇上穿透式监管,国信这波操作,成了-新国九条-下头部券商扩张的典型案例,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先来看看证监会的灵魂拷问。
第一问:万和那7家股东认购完增发股份后,会不会在国信董事会安插自己人?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教授一针见血:这可不是简单的程序问题,而是监管层对股权透明度、治理独立性、风控有效性的三重考验!深圳资本、鲲鹏投资这些地方国资背景的股东,如果在重组后的国信董事会占了位置,会不会搞出什么权力斗争?股权结构要是乱了,公司战略和风险控制就悬了。
第二问:国信你得证明自己-最近3年长期信用都是棒棒的-。
这条规定出自《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》,直接卡住了控股股东的资质。
监管要求第一大股东深投控补交2024年审计合并报表,摆明了要查你最终实控人的信用底细。
资本市场的稳定可不是闹着玩的,股东信用要是垮了,整个券业的风险防控就崩了。
第三问:根据2024年的审计数据,收购后国信在业内的排名会咋样?数据说话最靠谱——万和证券去年净利润才0.65亿元,行业排名108;国信82.17亿净利润,稳坐第七。
合并后82.82亿,排名没啥变化。
但净资本就不一样了:国信729.22亿 + 万和50.40亿 = 779.62亿,排名从第十一下跳到第九!这说明啥?现在的券商并购,拼的是资本金,而不是短期利润。
监管用审计数据逼券商摊牌:你扩张到底是想做大做强,还是只想玩玩?
再看看国信的如意算盘。
在交易报告书里,海南自贸港成了关键棋子。
-万和注册地在海南,50家网点扎根粤港澳、长三角等核心经济带-——这摆明了是想借着自贸港的政策红利,搞跨境资管、离岸金融这些新业务。
自贸港-零关税、低税率、简流程-的优势,正是头部券商打破同质化竞争的突破口。
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两家公司经纪业务重叠率高达65%,投行和资管团队架构也差不多。
最新的问询回复里,-五年过渡期-方案暴露了整合的难度。
万和未来将缩减成区域运营商,专注海南本地经纪业务,其他业务并入国信。
这种-各自为政-的模式看着是避免了同业竞争,实际上可能会引发客户资源争夺、IT系统割裂、考核机制冲突等问题。
一位头部券商分管合并业务的VP跟我吐槽:-并购后前三年才是最难熬的,内部斗争比市场竞争更让人头疼。
-
更微妙的是股权变化。
交易完成后,深圳资本等7家股东将合计持有国信5.91%的股份,超过全国社保基金,成为第四大股东,地方国资的话语权也大大增加。
地方国资的意志和券商的市场化战略会不会发生冲突?这或许就是监管层首先关注董事提名权的深层原因。
-新国九条-鼓励券商并购重组后,大家一度担心会不会引发无序扩张。
但-国信+万和-案从受理到反馈只用了43天,说明监管有了新思路——用标准化流程提高效率,用穿透式监管保证质量。
东吴证券孙婷团队的数据显示:2024年以来券商并购平均审批周期缩短到58天,比三年前快了30%,但反馈问题数量反而增加了15%。
效率和严审两手抓,为行业发展铺设了一条既开放又规范的道路。
现在券业整合形成了三级梯队跃迁模式:头部券商像国信这样,通过并购补区域短板(海南)、增强资本优势(净资本第九);腰部券商像浙商吃下国都证券,扩大营业网点;特色中小券商则通过并购注入专业基因。
这种梯次进化正在改变行业格局,中证协数据显示,前十大券商净资本占比从2020年的42%飙升至去年末的53%。
热闹的并购潮背后,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层次的改革。
监管层在反馈中强调-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-,引导券商从规模竞赛转向功能重塑。
国信的业务结构有短板:占营收46%的经纪业务利润率持续下滑,而并购目标万和的投行业务收入只有1.2亿——这种并购真的能优化收入结构吗?大家都在扎堆搞同质化并购的时候,特色化能力建设是不是被忽略了?
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,现在更需要擦亮眼睛。
国信证券动态市盈率在18倍左右,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并购溢价能不能转化成业绩增长还是个未知数。
万和原股东拿到的8.6元-股对价,比每股净资产溢价13%,这波国资之间的资产腾挪,最终买单的还是市场。
国信并购案已经超越了一般交易的范畴,成了新监管生态下的试金石。
它证明了-穿透式监管不是要扼杀创新,而是要为改革掌舵-的监管智慧,也预示着头部券商扩张逻辑从粗放并购转向精耕细作。
在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浪潮中,这场并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一个标准:它是否能让资本市场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?答案或许就藏在国信未来五年的整合过程中。
免责声明:本文的时间、过程、图片,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股票配资平台,我们将予以删除!
维嘉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